对五台山进行了多次修缮,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也多次巡幸五台山,使得五台山的佛教地位更加显赫。
明清两代,五台山的佛教活动依旧活跃,且在皇室的扶持下,其佛教地位愈发显赫。明朝时期,统治者对五台山的佛教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工作。明代的五台山,寺庙建筑更加宏伟,佛教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清朝建立后,康熙、乾隆等皇帝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对五台山情有独钟。他们多次巡幸五台山,不仅亲自朝拜,还赐予大量的金钱和土地,以支持寺庙的日常运营和修缮工作。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写“清凉山”匾额,乾隆皇帝更是多次为五台山撰写碑文和诗篇,这些御笔题字和碑文如今成为了五台山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明清两代,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安抚民心的重要手段。同时,五台山也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来自西藏、蒙古等地的众多高僧前来交流学习,促进了不同佛教派系的融合与发展。
明清时期的五台山,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宗教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直到今天,五台山仍然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每年吸引着无数的信众和游客前来朝圣和观光。
★6、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五台山的寺庙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佛教活动也受到了影响,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遗失或损毁,使得这座佛教圣地的辉煌有所黯淡。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五台山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国家对五台山的寺庙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得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得以重现昔日的风采。
同时,佛教文化在政策扶持和信众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五台山的宗教活动和佛教研究重新焕发了生机。
1987年,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五台山佛教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为五台山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