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
宋代道士白玉蟾擅长书法、绘画,对茅山道教的传播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宋代着名的道士、诗人。他在茅山修道,并以茅山为基地,广泛传播道教教义。
白玉蟾精通内丹术,他的内丹理论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修炼体系。他的着作《海琼问道集》等,对后世的道教修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玉蟾还以其诗歌才华着称,他的诗作多描写道教修炼生活,展现了茅山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着《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着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高道们在茅山的修道、传教、着述活动,不仅丰富了茅山道教文化的内涵,也为后来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了茅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道教教义的传承和发展上,也体现在对茅山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上,使得茅山成为了道教文化的重要圣地和自然风光的绝佳代表。
至今,茅山的道教宫观和自然景观仍然是道教信徒和游客向往的地方,这些高道们的精神遗产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而言之,茅山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特色与影响,以及历代茅山高道的贡献,共同构成了茅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道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茅山道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据《云笈七签》等道教典籍记载,茅山原名句曲山,因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茅草而得名。
道教传说中,茅山是道教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修炼成仙的地方。他们在此山修炼得道,创立了茅山派,从而开启了茅山道教文化的历史篇章。
在道教传说中,茅山充满了神秘色彩。相传三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