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茅山道教重德贵生,道教提倡道德修养,强调以德养生,认为道德是修炼的根本,只有德行高尚,才能延年益寿。
茅山道教要求内外兼修,道教主张内修心性,外炼身体,通过内外兼修,达到身心合一、长生不老的境界。
茅山道教、及道教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茅山道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周边地区的民众对道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道教文化的普及。
二、是茅山道教与周边地区的道教宫观、道士进行交流,共同举办道教活动,加强了道教内部的联系。
三、是茅山道教强调道德修养,对周边地区的民众产生了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茅山道教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朝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
茅山道教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内涵,也为周边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道教人物。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茅山道教的祖师。东晋时期着名的道士、炼丹家、医药学家。
葛洪在茅山修道,并着有多部道教经典,如《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等,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主张道、儒、墨三家合一,强调内外丹修炼,被尊为茅山道教的始祖。
▲杨羲(330年-386年):字羲和,东晋时期道士,葛洪的弟子,继承并发扬了葛洪的道教思想。杨羲擅长符箓,创立了茅山上清派,被尊为上清派祖师。
东晋时吴人,居句容,少好学,工书画,能通灵,性沈厚,好仙道,与当时传魏华存一脉丹法的许迈、许谧交往甚密。《真诰》、《清微仙谱》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
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黄制虎豹符》;永和六年(350)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