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道教在崆峒山得到发展,成为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时的崆峒山开始兴建宫观,如太清宫、玉皇阁等,这些宫观成为道教信徒朝圣和修炼的场所。
汉武帝时期,更是将道教奉为国教,使得崆峒山的道教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崆峒山逐渐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地。这一时期,山上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如观音寺、卧佛寺等,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在崆峒山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隋唐时期,道教在崆峒山达到鼎盛,宫观规模进一步扩大,道教文化活动频繁。同时,崆峒山也成为文人墨客的汇聚之地,他们在此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此时的崆峒山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宋元明清时期,崆峒山经历了战乱与繁荣的交替。尽管历经风雨,但崆峒山的道教和佛教文化依然得以传承。
宋代时期,崆峒山的道教宫观得到修缮和扩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元代统治者重视道教,崆峒山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虽战乱频发,但崆峒山的文化依然得以延续,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崆峒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被誉为“陇上明珠”。不仅自然风光秀丽,且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崆峒十二景”,更让人流连忘返,每一景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
“崆峒十二景”各有千秋,分别是香峰斗连的山峰如剑削壁立,直插云霄,峰峦起伏,错落有致,仿佛是一场山峰的竞技大会,令人叹为观止。
仙桥虹跨,是一座天然石桥横跨在两山之间,宛如彩虹降落人间,传说中是仙人往来之地,充满了神秘色彩。
笄头叠翠的山石形态各异,层层叠叠,绿树成荫,如女子头上碧玉簪,清新脱俗。
月石含珠,是一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小洞,每当月光照射,洞中便似含有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引人遐想。
春融蜡烛,犹如春天来临,山间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而那些挺立的石柱,仿佛是点燃的蜡烛,照亮了整个山谷。
玉喷琉璃,是山中的泉水从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