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和管理不善,小小的街道企业里的职工越来越多。
街道上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在厂里上班。
例如服装车间,一共才三十五台缝纫机,但正式缝纫工就有八十多个,临时工五十多人。
仅仅是在利峰厂食堂挂名的职工就有近三十人。
几乎所有的岗位都是双倍配置。
小集体企业就是这样,在招工环节存在太多的漏洞。
只要领导拉不下脸,下头弄进来的亲戚朋友是一批又一批。
廖远峰是当地街道出来的,从父母一辈开始,在街道上的亲戚朋友就有一大堆,偏偏他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
利峰厂的效益一跌再跌,管理也越发人浮于事,廖远峰没有从内部整顿下手,而是选择了开源。
他盯上了一笔划拨计划。
这是为广交会生产出口服饰的一个计划单子。
廖远峰几乎把自己一辈子能用上的人情和关系都用上,这才拿到了这批服装生产计划的一部分。
加工一万三千套衬衫的袖子,并负责最后一道缝纫组装工序。
廖远峰算过,涉及出口品的划拨款是最划算的。
他把人家厂里明明能随手做的缝袖子工序给生抢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