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故事吉 > 程颐的主要哲学思想(2/2)
通过格物的工夫,不断地积累对事物之理的认识,经过长期的思考和体悟,最终豁然贯通,把握天理。他将致知的内容划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闻见之知”主要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学习获得,而“德性之知”则需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修养来实现。在致知的过程中,这两种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帮助人们认识天理。

    人性论

    -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程颐在人性论方面,明确地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命之性”是人们生来就具有的本然之性,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其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是由于人禀受的气禀不同而形成的,每个人所禀受的气有清浊、厚薄、偏正之分,因此气质之性也有善恶之分。禀受清明之气的人,气质之性善的成分较多,能够较好地彰显天命之性;而禀受浑浊之气的人,气质之性中恶的成分较多,容易被私欲所蒙蔽,从而遮蔽了天命之性。例如,有的人天生善良、温和、聪明,而有的人则天生暴躁、愚笨、自私,这就是由于气质之性的不同所致。

    - 修养工夫的必要性与方法:基于人性受气质之性影响的观点,程颐强调修养工夫的必要性。他认为通过修养工夫可以去除气质之性中的恶的成分,恢复天命之性的至善。修养的方法主要包括主敬和穷理。“主敬”是指内心保持一种敬畏、专注的状态,时刻警惕私欲的产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穷理”则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去认识天理,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只有通过不断地主敬和穷理,才能逐渐去除私欲的蒙蔽,使天命之性得以彰显,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