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故事吉 > 第2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详细解读(1/3)
    一、创作背景

    启蒙运动浪潮:18 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之际,理性被推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试图运用理性驱散宗教迷信的阴霾,打破封建专制的枷锁,追求自由、平等与进步。然而,随着理性的过度扩张,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如理性在知识构建、形而上学探讨等方面陷入了混乱与矛盾,这促使康德对理性本身进行深刻反思。

    哲学困境:当时的哲学在认识论、本体论等领域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经验论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观察,但难以解释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唯理论主张依靠理性演绎获取知识,却在知识的现实根基上显得薄弱,二者陷入僵局。同时,传统形而上学试图探究宇宙、灵魂、上帝等超验对象,却因缺乏可靠的认知基础,沦为毫无根据的思辨,饱受争议。

    个人学术积淀:康德本人经过多年对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潜心钻研,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广泛涉猎牛顿物理学、莱布尼茨哲学等前沿知识,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敏锐洞察到现有哲学体系的漏洞,决心以一部巨着来重塑哲学根基,为人类理性划定边界,这便是《纯粹理性批判》诞生的契机。

    二、核心内容剖析

    (一)先验感性论

    康德探讨了人类感性认识的先天条件。他提出,时间和空间并非是从外部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先天直观形式。例如,当我们感知一个物体的形状、位置和运动时,必然是在空间的框架内进行;而我们对事物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长的感知,则依赖于时间形式。一切外部直观对象都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被给予我们,这为后续知识的构建提供了最初的质料基础。

    (二)先验分析论

    聚焦于知性范畴在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康德认为,知性拥有一套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当感性直观提供了杂多的表象后,知性通过这些范畴对表象进行综合统一,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例如,我们看到太阳晒石头,石头变热这一系列现象,凭借因果性范畴,我们能够判断出 “太阳晒” 是 “石头热” 的原因,从而将零散的感知上升为有条理的知识判断,若无这些先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