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伎俩,寻找以后背锅的代理人。
接下一些时日,陈新连秘书记录员的差事,都被皇上暂时停了,专心处理琉璃厂事宜。
琉璃厂现在成了隐秘部门,被皇上派来十二监的厂卫保护了起来。
陈新隐居幕后,指挥着内务府的太监,遥控着推出来的供应府太监总管北郭夏。
私底下跟那些十多家皇商,做起了倒卖琉璃厂工艺品的生意。
这些皇商的路子遍布全国各地,琉璃厂的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琉璃工艺品,根本不愁销路。
那些皇商见到琉璃瓶,琉璃盏,琉璃摆件,琉璃器皿杯具,自然是争相购买。
大的器件成百上千两,小的杯盏也都几十两,被这些皇商从运河码头迅速运走,销往全国各地。
一个月的时间,京城附近,直隶行省以及周边的山河四省,贵族豪商富商阶层,开始盛行琉璃制品。
每一个有钱的,有权的,都拥有一套琉璃杯具,并以用它来招待客人引以为豪。
这种风气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越是有钱人多的地方,这股流行风吹得越快。
陈新先吹风,以琉璃厂的产量,自然采取的是按量分片发货,采取的还是饥饿营销。
那些皇商挥舞着银票,有时候也买不到,这些精美绝伦的琉璃制品。
等一切都上了正轨,陈新自然慢慢脱身,根本不用他在插手。
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一百多万白银,流进了皇上自己的私库,看的赵祉眼睛都直了。
要不是陈新拦着,皇上非得下令继续扩大琉璃厂的规模不可。
陈新用一句话就打消了,皇上提高琉璃产量的念头。
陈新告诉赵祉,古董原本也不值钱,但它因为少,所以才值钱,而且越少越值钱。
琉璃厂的产量,供不应求最好,物以稀为贵,不然烂大街了,琉璃就不值钱了。
见到了巨量的利润,都不用陈新再插手推波助澜。
供应府的太监和各路商人,自发的推销起了琉璃奢侈品。
自己私库第一次有这么多钱的赵祉,感觉腰杆都硬了。
在私底下,不止一次对自己的心腹太监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