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过后,陈新进入了比较忙忙碌碌的状态,不但兼顾琉璃厂和水泥推行计划。
还要时刻关注雍亲王赵禛和末日使徒麦冬的动静。
幸亏有岳盈这个便宜大舅哥,帮着自己盯着麦冬,不然自己可能真的分身乏术。
雍亲王在京的时候,陈新时常盯着他,对方倒是十分勤勉,也是真心推行水泥计划。
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小半年,琉璃和水泥的风开始吹得越来越厉害。
琉璃工艺品和银光镜成了富贵之家眼中的奢侈品。
尤其是银光镜,都成了高官命妇太太小姐的掌中宝,以有一面这样的镜子为荣。
因为琉璃厂的产量有限,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供不应求,市场缺货,导致明明出厂价格按照大小,才一百到一千两的琉璃工艺品和银光镜,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这其中的巨大利润,是个人都眼红,造成了琉璃市场的过热。
都纷纷竞相购买琉璃品,这股风气扩展的更快。
陈新不得不找了一个地方,又建了一座专门生产平面镜的玻璃厂。
海量数以百万的钱财,流入到了皇上赵祉的手中,这可把皇上惊喜坏了。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毕竟财可通神这句可不是白给的,赵祉越发的信赖陈新。
随着天气转暖,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的石灰,粘土,在水泥厂变成了水泥后,陆续通过官方工程走进大家视野。
大家都对这神奇的硬化水泥路面很是好奇,又有各地衙门积极的推销。
水泥这种新奇的好东西,很快就流入各地富豪地主手中。
尤其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商人,在知道用水泥修房子,竟然还有特权。
可以修盖自己以前没有资格住的官绅大院时,立马来了购买的热情。
有了利益,见了利润,水泥的推广,剩下的就看各地地方官的手段了。
京城周边,有不少地方也开始用水泥沙石铺路修堤。
看着京城各大主要街道被水泥路面硬化。
麦冬在调查到是马若曦提出来的这东西以后,陷入了一瞬间的迷茫。
“这踏马也可以,难不成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