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心中莫名的有些慌,可是箭在弦上,已经不能临阵退缩。他昂着头,高声道:“臣今日和所有的同僚叩阙,绝无私心。”

    赵桓说道:“这么说来,你是朕的大忠臣,是大宋的忠臣啊。”

    唐恪回答道:“臣不敢自夸是忠臣,可是臣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

    “自太祖、太宗之后,没有武将担任枢密使的先例。”

    “唯一的狄青担任枢密使,却因为德不配位,遭到大祸。”

    “陛下,唐朝时武将横行,一个个节度使横行地方,宛如土皇帝,致使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五代十国,有兵就是草头王,成了铁打的武将流水的皇帝,天下凋敝,万民罹难。”

    “太祖重整山河,杯酒释兵权,才有天下的稳定。”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啊。”

    唐恪一副铮铮傲骨的模样,郑重道:“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无数太学生和官员附和,都觉得唐恪雄辩。

    跟着唐恪一起来的文官和太学生,顿时有了底气,觉得这一回必然能压倒皇帝,迫使皇帝罢免种师道。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此起彼伏的喊声,回荡在宣德门外的上空。

    声势,颇为唬人。

    赵桓神色淡然,刚准备要反驳唐恪,却在此时,远处传来喊声:“太学生陈东,支持陛下。”

    “太学生王朗,支持陛下!”

    “太学生萧凡,支持陛下!”

    “太学生宋忠,支持陛下!”

    一声一声的呐喊,打破了唐恪等人的声势。

    宽阔的街道上,出现了一群身穿黑衣的太学生,齐刷刷的往城门外来。这些人来到宣德门外,和唐恪率领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赵桓冷峻的脸上露出笑容。

    世间万事万物就是如此,不是单一极端的,而是对立统一的。

    有反对他的,也有支持他的。

    总有那么些人,在面临大考的时候,能够久经考验,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