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听到赵桓的话,脸上满是惊讶的神情,皇帝怎么知道蔡攸给他送了书信。

    不应该啊!

    以皇帝狭窄的心胸,如果知道他和蔡攸有勾结,拿下白时中的时候,就会处死他。

    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出手呢?

    不对,皇帝应该不知道。

    皇帝是故意虚张声势,想诈唬他,因为当初他曾站出来,劝说皇帝御驾亲征。

    对,就是诈唬!

    唐恪心中有了些底气,强硬道:“陛下说臣勾结蔡攸,帮助太上皇,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臣忠于陛下,忠于朝廷,从来没有任何僭越。”

    “陛下为了打压臣,采取恶意中伤的方式,实在是让人寒心。”

    “臣宁死,也不受辱!”

    唐恪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没有丝毫的退缩。他觉得但凡露出一丁点的破绽,立刻就会被皇帝针对。

    唐恪开口后,御史台的文官和太学生也纷纷表态。

    “臣御史台马尚峰进言,陛下给官员顶罪,尤其涉及朝廷副相,必须罪证确凿。”

    “臣御史台范建进言,相公们为国付出,殚精竭虑,不应该被羞辱。”

    “臣太学上舍秦寿生冒死进言,唐相公一身傲骨,忠心耿耿。陛下今天处置唐相公,必然失去天下民望。”

    一个个御史台的文官和太学生,纷纷表态。

    所有人气势汹汹。

    在文官和太学生的眼中,皇帝就该垂拱而治,不应该干涉相公们施政。

    待在深宫不管政务的皇帝,是好皇帝。处处听从宰相们建议的皇帝,是好皇帝。没有脾气的皇帝,更是好皇帝。

    那样的场景,就是太平。

    皇权和臣权很难和平共处,也很难保持平衡,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皇帝不作为,臣子会慢慢变得强势。

    皇帝强势,臣子才会听话。

    无数人反对下,唐恪更是理直气壮,高声道:“自古文死谏武死战,今日,臣纵然是死谏又有何妨?”

    赵桓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大笑。

    笑声中,更有戏谑。

    唐恪觉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