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不是咱不想,请外地工贵得吓人,还要管吃管住?”
叶文华赶来灭火,最后达成妥协:一半费用由赵浩垫,一半由厂子摊。
“啧,这还不算让利给我们吗。”
赵浩冷笑两声,这才息事宁人。
内部磕磕碰碰不断,可机房扩张速度依旧疯狂。
为了赶那一万套手套订单,各种新旧设备齐上阵。
夜里,灯光下的妇女仍然在踩踏机,汗水嘀嗒落到地面,配合外头的敲砖声。
“简直是白天造厂,晚上做货,双线作战。”
不少人连连喊腰酸,但收入挂钩,不肯轻易停。
赵浩见这热度,忍不住拿相机疯狂拍摄。
还笑说他要回省城宣传,到处说大屯厂神速。
王秀兰在洗发区接到好几个镇上的询问电话。
问大屯是不是最近接了投资,发展规模吓人。
她回答“是有合作,不便细说,东西照常出货。”
外头风言风语不断,说有人看好大屯前景,也有人幸灾乐祸盼看笑话。
刘军那边竟也冒出一点动静。
他曾在某个小酒馆对人说要找机会报仇,但还没出现。
王建国没心力顾这仇家,光搞内部冲突和订单就忙疯了。
要命的是,赵浩在各种管理会议上屡屡要求数字化。
很快要算出产出效率,给村民定绩效。
“别整那些洋词,啥绩效,咱就知道多干多拿。”王建国脖子上青筋凸起。
赵浩耐心解释,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能让产能爆发更高。
叶文华嘲讽说,这破村哪懂这些,别搞过头坏了群心。
赵浩却坚持,拿出协议三条陈述自己有权对生产模式进行改革。
无可奈何之余,王向阳被迫找王秀兰和张会计。
一起做简单数据表,列出完成率等指标。
“工作量大增,连洗发产线都得记流水账。”王秀兰哭笑不得。
整一个村子都像转型为半个现代工厂。
既兴奋又焦虑,全靠赵浩那口口声声的前景作支撑。
叶文华揉着额头,心里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