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在前几年被大唐击败后,向大唐纳贡求和,到了开元二十年,吐蕃与大唐再次会盟,双方签订了新的疆域分界,即以赤岭为线,并立下界碑,刻会盟契约于界碑之上,这也就是史称的“赤岭会盟”,在河西与吐蕃接壤的一些地方,李隆基甚至准许了双方互市。
当然,这类会盟友好也仅仅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不过对于李隆基来说,能有短暂的相安无事也是好的,因为他要对东北的奚和契丹用兵。
开元二十年正月,信安王李祎被任命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率领军队攻击奚和契丹,三月,李讳、裴耀卿与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分路出击,赵含章与敌人遭遇后战败,但平卢先锋使乌承玼率领军队从右侧出击,击败了敌人,最终,信安王李祎等人大败奚、契丹,俘斩众多敌人,奚族首领李诗琐高率五千余帐投降。
李嗣业、杨融、杨虎和康宁等人把杨廉灵柩送回高陵老家安葬之后,长安城对于杨虎和杨融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所以便不打算再待在长安。李嗣业家在长安城的米麦行还在正常运营,前不久五叔李五也来信了,他现在已经到了剑南道蜀郡的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安定了下来,并在那娶了一个贤惠的女子为妻,也算有了自己的小家。李父甚是高兴,与几位兄弟商议后,决定让李二之子李嗣家、李三之子李嗣兴和李嗣盛三兄弟带了好一些钱财前往蜀郡,替五叔在那边置办些田产,解后顾之忧。
这一年,李嗣业已经17岁了,即将成年,长安城有李父两兄弟,以及四叔的一子一女,现在天下太平,申由商行也不存在了,他也就极其放心。
李嗣业向来就不喜欢经商,也不喜欢与杨廉那样,在朝堂中与百官针锋相对,他还是想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当年来曜将军送给他的那把障刀,他这些时间一直随身携带,看来是时候去安西都护府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来曜将军于开元十八年接任了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持节碛西节度使。这里要说明下,从开元四年到开元二十五年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之职都是由亲王在长安遥领的,在安西的最高长官实际是副大都护。不过可能因为李隆基要考虑战功以及平衡河西、安西的权力关系,来曜将军在开元二十年已不是安西都护府的副大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