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嘉运将军于开元二十八年三月押解吐火仙可汗以及黑姓可汗等人去长安向李隆基献俘后,他便不再担任大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长官——碛西节度使。大唐皇帝李隆基鉴于他在西域平定突骑施之乱的军功,便册封他为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负责经略河西和陇右一带与吐蕃的战事。
虽然都是节度使,但河西和陇右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碛西节度使,因为两镇的兵力近十五万人,是大唐关中地区西边的屏障,它们的地位是安西和北庭不能比的(两个都护府加起来的兵力也就四五万人而已),就是放在当时的大唐全境,这两镇的兵力也是趋于首位,而且常年打战,军队的战力也是首屈一指的,从这点来看,大唐皇帝李隆基对他还是极为器重的,也看重他的将帅之才。
可是这盖嘉运却赖在长安城,整日花天酒地,不走了,不想去河西赴任。
开元中前期,也就是李林甫霸居、独居宰相高位之前,李隆基的那些宰相们在担任宰相的任期时间都不会太长,从皇帝的角度,李隆基是不想让他们身居高位太久,那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宰相们权力过大,然后结党营私,威胁到皇权。
那时候的李隆基还算英明神武,担任宰相之人虽然变更频繁,但大唐的国运走势都在他的把控之中,反而经常腾出来的宰相之位可以作为边境将领立军功后入朝晋升的最大表彰,这也是边境将领们最大的动力,因为“出将入相”对于古人来说,那是最高的荣耀和成就,开元时期的张嘉贞、王晙、张说、杜暹、萧嵩、牛仙客等人便是如此,他们均以边境的节度使入朝为相的。
这盖嘉运赖在长安不走,便是想让皇帝改变主意,进入大唐朝廷的权力中枢,他觉得他的军功足以让他晋升为宰相。可是此刻的中书令李林甫,怎么可能让一个有军功的汉族大将担任宰相呢?那样的话必然会对他的宰相之权形成威胁,于是暗自指使裴耀卿等人弹劾盖嘉运。不过,此时的李隆基并不算太糊涂,他看到奏疏后并没有过多的惩罚盖嘉运,只是勒令其尽快上任。
至于大唐的西域,李林甫则向李隆基推荐他的心腹之人,易州刺史(河北保定附近)田仁琬接替并担任碛西节度使、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统领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的唐军。
另一边,大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