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不敏捷等症状。
肺藏魄,魄主要指人的感知觉,如冷热痛痒等本能性的感觉功能。中医认为肺主气,助心行血,主全身皮毛,气血充足则感觉功能正常。
肾藏志,“志”指意志和经验的存记,即记忆能力和意志力。肾藏精,精能化髓,髓通于脑,脑为志所居。老年肾气衰或病理上的健忘多与肾气不足有关。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对人体脏腑功能与精神活动相互关联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五脏不仅贮藏精气,还与精神活动紧密相关,因此被称为“五神脏”。
而在道教中,五脏藏神的概念与中医学理论中的五脏藏神有所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道教认为五脏不仅对应五行,而且每个脏器都有一个神灵来执掌,各司其职。这与中医学中的五脏藏神理论相呼应,但道教赋予了更具体的神灵形象和职能。
道教典籍《黄庭内景经》中提到了五脏神的具体名称和字号,如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桎字含明,脾神常在字魂停,肾神玄冥字育婴。这些名称和形象为五脏神赋予了更具体的人格特征。
道教中对五脏神的形象也有详细的描述,如心神状如朱雀,肝神状为龙,肺神状为虎,脾神状如神凤,肾神状玄鹿两头。这些形象与五行和五脏的功能相联系,体现了道教对宇宙万物相联系的哲学思想。
道教还认为五脏神不仅掌管着人体的精神活动,还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五脏神的和谐运作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道教内丹术修炼中,五脏神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内丹术修炼过程涉及到精、气、神的转化,而五脏则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场所和参与者。
道教中的五脏藏神理论不仅包含了中医学中的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对应关系,还进一步发展出了具体的神灵形象和修炼体系,体现了道教独特的宇宙观和人体观。
中医与道教的“五脏藏神”观念,给了李浩轩这种修炼五脏的灵感,当然,还有遮天中的秘境修炼体系,遮天的第二个境界是道宫秘境,修炼道宫就是修炼五脏。
李浩轩想同时修炼这个世界的体系和遮天世界的修炼体系,用来强化自身,不过后面的就难搞了,因为后面的体系要感悟天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