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青山见过、尝过人间诸多苦难,早已心如磐石。
眼前这催泪一幕,不会让他心生半点波澜。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进山吧!与其在这啼啼哭哭,抱怨命运多舛,不如多伐些柴,多烧些炭,多卖些银两养家糊口。”
孟青山丢下一句话,转身离去。
没有了大壮拖累行程,一行人半走半跑,一个小时后便来到了山坳小树林。
孟青山让他们去附近找些片石回来,以做封窑之用。
众人放下手中工具,三三两两分头行事。
炭窑挖得不算小,足以放入三四千斤湿柴,若是烧炭成功,大概能出千斤左右的木炭。
几千斤湿柴,乍听很多,但事实上,还真没有多少。
一方湿柴大概重13~16吨,三四千斤湿柴,也不过两方罢了,若是堆在家中柴房,怕是只占一个角落。
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烧炭,如何控制火口火势大小,确认他们能合格上岗后,孟青山便提着梅花枪,背着小背篓和药锄进了老林。
游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一天眨眼便过去了,辛苦劳作时,亦是如此!
下午两点左右,窑火已经烧了整整半天,马上就要到了封窑的时辰。
“石头……窑棚已经热乎乎的了,烟囱上的火苗也开始燎人,按照孟郎君所说情形,咱们应该撤火封窑了!”
郑家小叔面色焦灼,目光不停看向密林方向,心急如焚。
小石头皱着眉头道:“我们谁也不会封窑,先把火口里燃烧的柴火撤出一些,小山做事心有成算,绝对不会耽误了封窑时间,他应该马上就会回来。”
十分钟后。
孟青山牵着两头傻狍子,背着装满三七的小背篓,晃晃悠悠出现在众人望眼欲穿的视野里。
封窑过程其实并不复杂,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罢了。
孟青山详细讲解了封窑流程,并让大牛一家直接上手操作。
小石头也在一旁学得有模有样,仿佛已经成为了封窑的行家里手。
一番忙碌,挖窑烧炭的最后一个步骤——封窑,在大牛一家由生转熟的操作下,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