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给瓜分殆尽了。
众人都认为,高句丽是软柿子,打仗不行,不会有什么抵抗力。
只要大军一到,必然是望风而降,谁抢在前面,就能缴获更多的财宝,俘获更多的女人。
对此李言很是大度,他要的是战后的地盘,对于地域上面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不感兴趣;而这些突厥人,对城池地盘却是一点儿不感冒。
游牧民族武力强悍,草原广阔无边,对于土地根本不看重。
他们的逻辑是,只要有草原,就可以养活无数的战马和牛羊,他们就会有无数的人口和战士,只要有了人有了马,再拿起刀枪,中原大地就有无数的城池可以随时取用。
他们又不会种地,打破的城池,也是抢走财富,掳走人口,城池还是丢给中原人。
在突厥人的眼里,中原人就像牧草一样,割过一茬儿后就要养一段时间。
等到长出来,再来割,要是连根都挖掉了,那以后就没得割了。
这种思路不能说错了,反而很是合乎情理,符合实际,就连真正在草原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李言也无可辨驳。
提到最重要的谁为统帅的时候,帐内有些尴尬,刚刚颉利是想让李言出头,可现在不打阿史那云和葜必何力了,改换成弱小的高句丽,所以施罗叠又冒了出来。
本来颉利是大汗最合适,可他在突厥汗国的威望已经足够高了,现在是要培养下一代的时候,所以一开始颉利就表示了自己不会挂帅。
李言当即站出来道:“可汗,我推荐世子施罗叠为统帅,带领大军南征,我愿为副,辅助世子建此不世之功。”
施罗叠没想到李言竟然还是像以往一样,一点也不恋权,分明是想给自己机会,将自己推到可汗的位置上去,一脸感激的握着李言的手:“右贤王果我不愧是我施罗叠的好兄弟。”
“我施罗叠在此立誓,此生必与右贤王同享富贵,生死与共。”
李言也当着众多的部族首领表了态:“世子放心,我是可汗的臣子,也是世子的臣子,必当感念可汗知遇之恩,辅助阿史那氏,忠心耿耿,此志不渝。”
颉利看得老怀大慰:“哈哈哈,左右贤王精诚团结,何愁此战不胜,我突厥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