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的要求,当成大唐内部的预算和开支了。
和亲是慷她人之慨,而互市是政策性的条件。大唐这几年没有战乱,中原、江南和蜀地的粮食年年丰收,依照李言对大唐的了解,现在关内几处仓城里储存的粮食就不下千万石。
而突厥人生活在草原,需要的绢帛不是有钱人身上穿的那种丝帛锦缎,而是用来放马牧羊的粗布绵麻,耐磨抗刮,和皮袍混合穿搭,并不算贵重,一匹的价格和一石粮也差不多。
看到侯君集脸上的难色,李言说道:“岳父大人,其实我算过,大唐这几年风调雨顺,长安市上斗米仅五钱。”
“而且奢靡之风盛起,那些世家贵族各个比富斗贵,一掷千金。”
“父皇也在城北修建规模浩大的大明宫,今年又要从天下选绣,充实后宫,年初一下封了三个妃子,并招集不少道家练丹之士,练制长生不老药。”
李言一脸鄙视的不屑道:“我看父皇没伱说的那么困难嘛,还有闲心搞这么多玩意?”
“古人有言,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他应该庆幸,重新崛起于草原的是我,不是夷男,或者施罗叠。不然,这大唐的江山社稷,还真的有可能覆亡于他的手中。”
“这”
侯君集也是一时语塞,没想到太子殿下居于大漠,竟然对长安城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对此侯君集也是汗颜,李言所说的事情确实有,李世民是一边哭着穷,一边大肆建功立业。
局面稍好些,就开始享受生活。
一边看着西域诸国的国主首领们在太极殿高呼天可汗,另一方面又大修殿宇。
自贞观八年就在长安城东北角扩建了大明宫,初称永安宫,打着为太长皇颐养天年的名义修建的,后来太上皇薨逝后,也没有停下来,反而规模再次扩张。
侯君集和朝中臣子都知道,李世民觉得太极宫年老失修,地基沉陷,殿内潮湿。再加上太极宫原名大兴宫,是继承隋朝的宫殿,不足以体现贞观盛世和天可汗的威仪。
打着尽孝的名义,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李世民为自己修的新宫殿。
定襄之役后,李世民为大唐拓土一倍还多,草原半部,西域诸国纷纷臣服,也让李世民威望空前高涨,沉浸在威加宇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