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龄就更不用说了。
做为首辅之臣,无论是出于对国家长远未来的考虑,还是受群臣委托,房玄龄都要对此事有个落实。
“玄龄,那你觉得,若是立新太子,朕的那些皇子皇孙中,谁比较合适?”
房玄龄一怔,脸上露出十分为难的神色:“陛下,若是别的事情,臣都可能替皇上谋划。唯有此事,需皇上乾纲独断,岂是臣能妄议的,您就别为难老臣了?”
“臣等只能劝荐皇上早日立下储君,以定国本,至于要立谁,非臣臣所以置喙的。”
房玄龄人老成精,知道此事一旦说错,非但自己难以善终,还会祸延子孙,哪敢随意开口推荐?
李世民看着一脸谨慎的房玄龄,理解的笑了笑,挥了挥手,门口的王德连忙退出御书房,守在门外,并将附近待侍的宫女和太监都赶走了。
“玄龄啊!”
李世民坦诚的说道:“在朕心中,你不仅是大唐的左仆射,更是朕的老友,一路走来,朝中之事和朕的处境,没有人比你更清楚的了。此事关乎大唐的未来,于公于私,你都不能置身事外?”
“朕想听听你的意见,此时这御书房中就我们两人,出得你口,入得我耳,不管对错,朕都不会责怪你的。”
房玄龄见状,又是犹豫一阵,做为宰辅之臣,贞观治世也有他的心血,后续之君,他又怎么能不关心呢?
踌躇良久,才小心奕奕的试探道:“其实,皇上的儿子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允文充武,无论选择谁,都必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承担起社稷的重任?”
如今的大唐,李世民的儿孙们虽多,可真正有望竞争储位的,也就是那么三个人。
在朝中也分了三个派系。
首先,最大的派系是东宫,虽然李承乾不在,可东宫系的力量没有缩小,反而因为太子的缺失,东宫系俨然成为了帝党,被李世民倚重,支持者众多。
有太子傅张玄素,东宫右庶子孔颖达,东宫左庶子于志宁,给事中杜正伦,吏部尚书侯君集,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马周,尚书左丞令狐德棻,左监门卫大将军常胜等。
还有以漠南大都督阿史那云为主的一干子草原降将,和以薛仁贵、王玄策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