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的豪气,字斟句酌的说道:“父皇,儿臣觉得,治大国若烹小鲜,一个国家的事情,是万万急不得的,得谨慎小心的去处理。”
“急则生变,事缓则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是那些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固疾,需要费更长的时间,慢慢的去扭转。”
“不可急于一时。”
“若是儿臣是皇帝,儿臣当团结各位兄长和朝臣,先固本求源,增加皇权,然后再徐徐图之,用几十年的时间,一点点儿去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
“用一代人的时间,稍微扭转局面,已然是大幸;若能用数代人的时间,大幅度改变,也不失于大善。”
说完,李治一脸紧张的看着李世民,心里患得患失起来。这些话其实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舅父长孙无忌的教授,做为一个十八岁的皇子,他也只是刚刚成年。
没有对这个社会的本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更没有解决这种顽疾的办法。
在前几位兄弟面见皇帝的时候,李治就偷偷的见过长孙无忌,虚心请教。做为世族中的一员,长孙无忌对当今朝庭的问题和李世民的遇难,可以说洞若观火。
于是就把这次皇族和世家之间的争斗,以至于一些李世民遇险的猜测都含沙射影的说了一些。
李治听得心胆俱裂,同时又惴惴不安,即惊恐于大唐高层的斗争如此残酷和可怕,又对那些世族肆无忌惮的对帝王下手感到愤怒。
长孙无忌最了解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和世族的缠斗,于是暗授机宜,结合李治的性格,讨论出了这么一番,只要明眼人都能知道真实含义的说辞。
表达了李治面对这数百年顽疾,以柔克刚,矢志不移的治世理念。
李世民一脸笑容的看向面容稍显生嫩的少年面孔,心里一颗石头落了地。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聪明睿智,性格刚柔并济且极富韧性,做事不急不燥,滴水穿石,深谙以曲为直的策略。
想来这样的人继位,满朝文武不会有人会感到不安罢!
对于李治小小年纪,为什么对朝堂有这么深刻的见识,李世民或许是因为头脑昏沉,失去了平时的警惕;也有可能是他心中有数,却已经不想再去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