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御前会议中
李言对这些拎的很清,也没有把这些人完全看成自己的敌人。自己确实还小,经验也不足,需要时间成长。
而现在的大唐,归根结底,是靠着这些老臣们撑着的。
李言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以对这些臣子们的态度都非常谦逊和善,平时处理政务,也是以师学为主。他要用十年时候,做一个坐在龙椅上的储君,向这些前辈们学习如何治理国家。
平时李言处理过的折子,若是有臣子们提出异议,只要有道理,能说服李言。李言马上就会划掉自己的御批,重新改更自己的意见,没有一点儿心里障碍。
就凭这点儿,没有大胸怀的人就做不到。
这些中枢的辅政大臣,怕的就是新皇帝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朝权在手,就要大刀阔斧的做出改变。三年两载的,就要赶父超祖,证明根本就不存在的‘能力’。
还好,李言稳如老狗,不懂的事情从来不装懂,而是虚心的询问;没有经过充份讨论过的政策,也从不颁行;人事任命,也不胡乱插手;地方庶务,更不多管闲事。
大事都是交给臣子们集体商议决定,只要你们有异议,达不成一致,就拖着。什么时候一致了,什么时候处理,反正我不独断专行,也不得罪人,更不承担责任;
小事也是私下和几位重臣沟通过后,没什么问题再办理。
整天和打酱油似的,到点儿就上班,事情办完就离开。没事的时候,逛逛后宫,看看太后,不时招个几个大臣在承庆殿的外殿里聊聊天,有时候到饭点儿还和臣子们喝两杯。
这皇帝日子过的悠闲而惬意,和臣子们的关系,也搞得十分融洽。
李言的这种心态,自然轻易被这些老狐狸们捕捉到了。
众臣不管明里暗里,对李言这个宽容大度,脾气又好的年轻帝王,都是赞誉有加,称他年龄虽小,却有文景遗风。若是能坚持下去,必然能延续贞观治世,开创更加辉煌的太平盛世。
这样和谐的朝堂氛围,也让臣子们格外的舒心,是以多少增加了他们对新皇帝认同,使得李言的帝王权威不降反升。可能比不上李世民的威风凛凛,却绝对配得上李言现在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