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长远之人。若他真的比李世民更加雄才大略,那必然不会纠结于‘私仇。’
而会全力把目止标放在世族身上,这才是‘国恨’。
在右贤王崛起,和这则流言传播开来后,李古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比任何人都要关注右贤王,也曾经派人多次前往,观察过这位右贤王。
甚至他也把失踪在草原上的李承乾和骤然崛起起的右贤王放在一起联想过。
只是曾经的李承乾前往突厥的时候,才十三四岁,相貌还没有长开。后来在草原待了五六年,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已长成为了一个身材高大的虬髯大汗,面目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说,大唐的储君,混成了北方大漠之主,这也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贞观十年,李世民在丰州会见过右贤王后,李古也打消了怀疑。若真是李承乾,别人认不出则罢。
李世民这个做父亲的,断没有不识之理。
后来李承乾回到长安,又是一幅斯文俊逸的书生模样,同时没过多久,右贤王就遇刺,李古还派人前去探望过。相隔几千里之地同时出现的两个人,让他排除了两者是一人的怀疑。
不过他却发现,右贤王和李承乾在相貌上是有些类同的,这让他对右贤王是李建成之子的怀疑,再度提了起来。
这种事情,本来就难查,李古还没有动手之际,突厥就出现了汗王之争,右贤王遇刺和横岭大战接连发生,让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突厥汗的分裂,也让李古下意识放下了悬着的心。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右贤王是李建成之子,也失去了对中原的威胁。紧接着,施罗叠就率三十万骑兵,不管不顾的冲进了河北之地,还进行了分田地之举。
这对世族来说,无疑于釜底抽薪。
这让李古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出于常年的警惕,他敏锐的感觉到一张大网,正在向世族扑来。虽然没有证据,可那种不断蓄积的杀机和一步步逼近的危险,还是让李古这个见惯了岁月的老人心悸不已。
排除了李世民和当今皇帝后,右贤王就成了他主要的怀疑对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