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90章 李言的感悟(三)(2/5)
节相请,也能起到千金买马骨的效用。感动不了方孝孺,也能感动其他的读书人。

    最后哪怕少了一个方孝孺,朝中也会多上无数的方孝孺。

    更何况,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文臣武将、天下百姓和读书人也会知道,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付出了多少。以帝王之尊屡次向方孝孺低头,正是皇帝以天下为公的典范。

    方孝孺却依老卖老,不依不饶,抱残守缺。

    整个舆论就会转向,世人就会觉得方孝孺太端着了,以臣压君,非贤臣所为。民心也会倒向皇帝,整个舆论的压力就会给到方孝孺身上,让他进退两难。

    最后方孝孺若是不低头,就会和他背后所代表的读书人和天下民心分开。

    此时的方孝孺,失去了背后的人心,就没有了神灵附体。

    他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臣子,处不处理,怎么处理,影响都不大了。也不会因杀他一人,而折了整个民心和气节,这不是比朱棣的诛其十族更有用吗?

    去其弊,取其利,怎么算,皇帝都不会亏的

    朱棣一生五征漠北,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军营中度过的,最后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大概他自己也知道,文臣仕子们不待见他,就连影视剧中,他也经常甲胄在身,要么就是一身便袍待在后宫或寺庙里,甚少在大殿中朝会或者和臣子们议政。

    这个君臣关系,也着实是有些紧张。

    臣子们聚笼在大胖身边,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隐诲的表达对朱棣的不认同和排斥反感。也是,被人按着头胪吃米田共,还要说香,谁他么的受得了?

    朱棣对此心知肚明,武将出身的他,也不喜欢这些文臣,治理天下又离不开他们。

    所以朱棣以征讨胡虏的名义,常年带着大军在外面转悠,就是不想待在京城里。

    在李言看来,朱棣多年征战,其实也就那样儿,并没有为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没有开疆扩土,也没有为朝庭增加收入,还没有下西洋为大明带来的好处更大。

    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为自己赢得了身后名,稍稍洗刷了一下篡位谋反的臭名声。

    老朱从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到四十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