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而是深深契合当下时代发展脉络与趋势的一种必然抉择。
就在这时,那位一直深得太子信任的心腹太监面色凝重地匆匆赶来,只见他行至近前之后稍作犹豫,似有难言之隐,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开口说道:“殿下,京城里头近些日子以来陆陆续续发生了不少事情尤其是”说到此处,他忽然止住话头不再继续往下讲,转而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崭新的书籍,恭恭敬敬地递到了朱标的面前。
朱标见状,不紧不慢地伸手接过大太监呈上的那本书册,当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封面时,原本平静如水的面庞之上忽地浮现出一丝难以让人捕捉到的浅笑。紧接着,他轻轻翻开书本,仔细端详起里面的内容来。随着一页页纸张被缓缓翻动,朱标的眼神渐渐变得专注起来,最终定格在了书中那些独具匠心的排版以及精妙绝伦的印刷方式上面。
沉默片刻后,只听朱标口中喃喃自语道:“嗯,不错,相当不错啊!如此一来,看来这整个天下都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喽”
朱标坐在书房中,手里握着一卷新印的书籍,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窗外,月色如水,静谧而安详。朱标轻轻地翻动着书页,目光却并没有落在文字上,而是飘向了远方。
民间对新学的接受程度比他预想的要好,陈夫子的讲学场场爆满,甚至有人不远千里赶来聆听。这让他感到欣慰,但也让他更加警醒,改革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阻力还很大。
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一下,两下,一下…如何才能让新思想更快更广地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陈夫子正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着新学的精妙之处。
台下,人山人海,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有些原本对新学抱有怀疑态度的人,此刻也被陈夫子的热情和学识所感染,开始认真思考新学带来的变革。
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紧紧地攥着手中的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为了听陈夫子讲学,他走了整整三天三夜的路。
国子监内,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群年轻的学子正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新学科的内容。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