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您此次如此迅速地采取行动,老臣实在有些担心啊。这会不会引起朝中更多官员的恐慌呢?”
朱标放下手中的笔,看着宋濂,沉声道:“先生何出此言?胡惟庸结党营私、妄图谋反,其罪行昭彰,那些与之有所牵连的官员自然也难辞其咎。本殿此举,乃是为了肃清朝纲,以保我大明江山社稷之稳固。”
宋濂摇了摇头,语气恳切地说:“殿下所言极是,但据老臣所知,这些官员虽说与胡惟庸有牵连,可其中不少人或许只是受其蒙蔽或者被迫参与其中,并罪不至死啊。倘若殿下处置不当,只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甚至引发更大的乱子,到那时便得不偿失了。还望殿下三思而后行啊!”
朱标看着宋濂,“宋先生,我知道您担心什么。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胡惟庸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果我不果断出手,恐怕日后会酿成更大的祸患。而且,这些官员与胡惟庸勾结,已经触犯了国法,如果不加以惩处,如何能够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可是……”宋濂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朱标打断了。
“宋先生,您不必担心。”朱标微微一笑,说道:“我自有分寸。我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既能够惩治那些罪犯,又能够安抚其他官员。”
接着,朱标向宋濂讲述了历史上的一些类似事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宋濂听后,恍然大悟,对朱标的远见卓识更加钦佩。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殿下英明,是老臣多虑了。”
朱标微微一笑,拍了拍宋濂的肩膀,说道:“宋先生不必自责。您能够为我提出建议,我很高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个身影如风般匆匆地闪进了书房。来者正是朱标的心腹王忠,他神色匆忙,脚步略显踉跄,但依旧恭敬地向朱标躬身行礼后说道:“殿下,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严密探查和追踪,发现那胡惟庸似乎已察觉到了风吹草动,如今正暗中动作频频。据可靠消息,他不仅开始秘密转移名下的巨额财产,还妄图通过各种手段与外界建立联系,企图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或庇护。”
听闻此言,朱标的双眸猛地一凛,瞬间迸射出两道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