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知道未来仍有挑战的悬念,朱标听闻海外有商人欲来贸易,他深知海贸若成,将为明朝带来巨大财富。
但此事在朝堂上一经提出,便遭到保守势力反对,朱标感到头疼却也坚定决心。
朱棣来了。他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
朱标注意到弟弟的步伐沉稳有力,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努力让自己显得平静,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
兄弟二人相对而坐,朱标能感觉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声,一下一下,如同擂鼓。
关于朱棣的传言,如同鬼魅一般萦绕在朱标心头。他多想直接质问,撕开这层虚伪的平静,但理智告诉他,现在还不是时候。需要证据,确凿的证据。
“四弟,一路辛苦了。”朱标先开口,语气尽量平和。
“为兄长效劳,何谈辛苦。”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寒暄过后,朱标话锋一转,提起了北边防务。
朱棣对答如流,条理清晰,仿佛真的只是为了边防事务而来。
朱标暗自观察着弟弟的一举一动,试图从中找到一丝破绽。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来报,说是有海外商人求见,带来了奇珍异宝,想与大明通商。
朱标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试探朱棣的机会。
“海外商人?”朱棣的
朱标将这丝光芒尽收眼底,心中暗道:果然!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波澜,对朱棣说道:“四弟,你也一起听听吧。”
于是,海外商人被带了进来。他们带来了来自异域的香料、宝石、以及各种奇巧的玩意儿。
朱标饶有兴致地听着商人们讲述着海外的见闻,心中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海贸。
朱标揉了揉隐隐作痛的太阳穴,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他知道,自己必须力排众议,才能推动海贸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朝会上,朱标力陈海贸的好处,从经济到军事,从文化到政治,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他甚至搬出了自己从六百年历史见闻中汲取的知识,讲述了海贸给后世带来的巨大影响。他的远见卓识,让一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