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脉,唇盘上有5条纵褶片,从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顶部,仅在中裂片上面为波状,这些独特的花朵结构特征与白芨的传粉生物学密切相关 。花期4 - 5月,果期7 - 9月,花果期的规律性变化受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生长节律的双重调控。
22 生长习性
白芨喜温暖、阴湿环境,常见于林下、山谷、溪边等地。这些生境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白芨对光照强度要求较为特殊,过强的直射光会抑制其生长,林下散射光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避免了水分过度散失和叶片灼伤 。
土壤条件对白芨生长至关重要,它适宜生长在肥沃、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此类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良好,富含腐殖质,能为白芨根系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养分。白芨不耐寒,冬季低温时地上部分枯萎,以地下假鳞茎休眠越冬,依靠假鳞茎储存的养分维持生命活动,待来年环境适宜时重新萌发 。
白芨生长周期一般为3 - 4年,生长过程历经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积累、开花结果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环境条件要求各异,如幼苗期需精细的水分和养分管理,开花结果期则需要充足光照和适宜温度,以确保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
23 分布区域
白芨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在中国,其分布广泛,贵州、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陕西等地均有产出 。不同地区的白芨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在生长形态、化学成分含量和药用品质上存在一定区别。例如,贵州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该地产白芨块茎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在市场上颇受青睐 。了解白芨的分布区域,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其野生资源以及开展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化学成分
白芨化学成分丰富多样,是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31 多糖类
多糖是白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含量较高。白芨多糖是由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等多种单糖组成的杂多糖,结构复杂,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