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的研究进展
摘要
竹沥作为传统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本文从竹沥的来源、传统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竹沥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竹沥在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质量控制标准也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竹沥;炮制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一、引言
竹沥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unro var henonis (itf) stapf ex rendle 及同属多种植物的茎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其性寒,味甘、苦,归心、肺、肝经。竹沥具有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热咳嗽、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病症。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竹沥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竹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来源与炮制
21 来源
竹沥的来源植物主要为淡竹及同属多种植物。淡竹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资源丰富。其秆高可达10 - 15米,直径约5 - 8厘米,节间长约30 - 40厘米。淡竹的茎部是制取竹沥的主要部位,其质地坚韧,富含汁液,为竹沥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淡竹外,刚竹、毛竹等同属植物在某些地区也作为竹沥的来源,但在成分和功效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22 传统炮制方法
竹沥的传统炮制方法主要为火烤取汁法。将新鲜的竹子砍成一定长度的竹筒,两端去节,然后架在火上烤炙。在烤炙过程中,竹子的茎部受热,内部的汁液逐渐渗出,从竹筒的一端流出,收集这些流出的汁液即为竹沥。这种传统炮制方法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其操作简单,但存在生产效率低、难以保证质量均一性等问题。不同地区的火烤取汁法在具体操作上也略有差异,如对竹子的选择、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