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励志奋斗史 > 杨振宁:一位科学巨匠的生平和成就(1/2)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物理学界重要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任厦门大学、武昌高师、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母亲罗孟华是典型的家庭主妇。1929年杨先生随父母到北京,1937年又随父亲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大附中毕业后,他考入了西南联大。

    杨先生于1942年(一说1943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中央大学(现名南京大学),而后于194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博士学位,1945年秋季返回国立中央大学(把注册从曲阜的山东大学转到中央大学),任物理系助教。1947年升任副教授。1949年应聘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

    1950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首任所长。他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重大发现使两位年轻的中国学者震惊了世界物理界。以后杨先生一直留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他除对量子统计的唯象理论作出过贡献外,最使国际同行尊崇的贡献是关于杨—米尔斯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合作作者还有k费耳茨希耳和l布鲁士),由于这一贡献,他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理论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此项工作是自爱因斯坦以来最重大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在杨—米尔斯场出现之前,物理学中的规范场只有阿贝尔规范场,而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当时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光----即好光和坏光(即正旋和反旋光),引入了一种非阿贝尔规范场,但后来证明爱因斯坦引入的这种非阿贝尔规范场不具有稳定性。杨先生首先发现了爱因斯坦这一失误,并成功引入了后来被称为杨—米尔斯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其数学形式是后来物理学家普遍使用的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