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胡言」给出的答案,也必然相同。
换而言之,「胡言」可以直接当做「真言」「谎言」之一,根本无需在意,也不会对他们的推理,造成任何影响。
假使退一万步,「胡言」就是胡乱说话,也很好解决。
用第一个问题,找出其中一个绝对不是「胡言」的人,再按照原思路继续提问。
她问的是小橙:“如果我说,小红是「胡言」,你会「拍手心」吗?”
小橙给出的手势是「拍手背」,与提问中手势相反,则代表小红不是「胡言」。
若小橙是「真言」「谎言」之一,那她给出的答案就是不影响判断的。
如果小橙刚好就是「胡言」,那小红就肯定不会是「胡言」了。
如果当时小橙的回答是「拍手心」,与提问中手势相同,则假设正确,小红就是「胡言」。
不管被提问的小橙是不是胡言,小粉都肯定不是「胡言」了。
那她下一个问题,就问小粉就行。
所以,不管小橙如何答,她的目的都必然会达成。
这就是她一个问题要牵扯两个人,并且在假设中首先提及「胡言」的原因。
不然的话,直接问小橙:“如果我说你是「真言」你会「拍手心」吗?”
无论最后验证出假设是否正确,都没法确定她是不是「胡言」在乱说。那就没有意义。
或者问小橙:“如果我说你是「胡言」,你会「拍手心」吗?”
验证出假设正确,她就是「胡言」那还好。如果验证出假设错误,她不是「胡言」,那就又和前面的困境一样了。
首先没法确定她是不是「胡言」在乱说。就算不是乱说,也没法从另外两个人中,揪出哪个是「胡言」,下次提问还是一团乱麻。
全白费。
总而言之,只要第一个问题,揪出哪个一定不是「胡言」,就简单了。因为从她那里验证到的东西,是完全可信的。
之后就随你怎么问了。
“出去再告诉你们。”
谁乐意一直被关在笼子里说话。
这破地方臭死了。
姒今朝抬眼朝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