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一度遭到“冷藏”。
原来,清算发生后,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机关内也发生了惨烈的内斗。先是一批老干部被捕入狱,后来事端扩大,贝利亚的处境也变得相当微妙。
不过,托福于内务部长叶若夫同志的“出色”表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这场政治运动的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斯大林的预期,这令后者有了忧虑,倘若不及时停止,它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彻底摧毁苏维埃政权的体系和根基。
狡兔死走狗烹,最高领导人心态的转变意味着叶若夫的政治生涯抵达了终点,此时,高层需要物色一位新的角色结束这场灾难。于是,贝利亚带着他的使命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正如我们在开头所说,贝利亚并不是这场政治运动的“主犯”,相反,他是来“唱红脸”,扮演“救世主”的。
1940年2月初,贝利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秘密审讯了自己的“老上司”叶若夫,从资料来看,曾经风光无限、一度被拥为“苏联二号人物”的叶若夫被脱得一丝不挂并被打得不成人形。
当月5号,叶若夫因“阴谋刺杀最高领导人”被执行枪决,随后,贝利亚对内务部系统作了一番内部清洗,他高呼“重建法制”,以迅雷之势淘汰掉了叶若夫留下的爪牙,以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取而代之。
一番努力下,苏联政治案件的数量大幅下降,几年后便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与此同时,他亲自主持了超大规模的平反工作,数以十万计的囚犯得以脱罪出狱,大量官员、军队统帅官复原职,苏联政坛终于焕发了久违的生机。
贝利亚甚至还将“民主”延伸到了罪犯群体身上:他下令建立囚犯的生活保障制度,准许囚犯通过劳动获得刑罚的减免。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局势下,贝利亚所做的这些工作,意义大多是积极正确的。不难推断,在同僚眼中,他绝不可能是“恶魔”的代名词。彡彡訁凊
事实也的确如此:彼时,通过拨乱反正工作,贝利亚不但在政治高层建立了巨大声望,苏联军队也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他真正的精明之处不在于出色地完成了领导的期待,最为关键的是,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巧妙地打着最高领导人的名义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