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布劳恩科,研来科研去,德国就有了著名的v-2火箭。
这v2火箭,是德国末日将近时的大杀器,德国人丧心病狂的发射了几千枚v2导弹进攻英国,弄的英国人狼狈不堪,损失不少。
更可怕的是,这种武器的先进性和不可拦截性,让英国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有点被打懵。
被打懵了的英国人,在跟美国分享情报的时候,就让美国人关注到了这款先进武器。
有了关注,当然有诉求啊?
一看人才难得,美国人在甄别过后,就一股脑将这1500名德国科学院带回来美国。
至于带回去干什么,当然是老本行,发挥科研本领啊。
不重视实物,重视科学家,重视人才,这或许就是美国强大的关键。
自那以后,美国人的火箭科技迎来了突飞猛进,因为德美合作吗?
可惜的是,即便突飞猛进,老对手苏联哪里也有底牌。
于是,二战德国宣布投降后,美国执行了“环形针计划”,无数德国科学家,以战犯身份,纷纷被追捕和看管起来,作为特殊人才对待。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他被美军小分队,在巴伐利亚的一栋别墅中找到。面对美军,科学大牛冯·布劳恩说:
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你们找我,看来就是想得到这个技术!
科学家的睿智,让他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会找自己,火箭技术啊,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技。
但美国大兵没啥科研素养,弄不清真牛人和假把式的区别!
为了保险起见,1945年7月,冯卡门和钱学森这对师徒就在美国政府安排下参加军队,随后立马被紧急派到德国,参与人才甄别。
在甄别审问过程中,钱学森惊讶地发现,冯·布劳恩是个火箭大牛,是个水平足以改变战争形态,引领未来的奇才!
与冯·布劳恩相比,科罗廖夫的经历相当悲催,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但普通的家庭,掩盖不了科罗廖夫的聪慧,自小就向往蓝天的科罗廖夫,科研精神十足,读书成绩也特好,在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