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国工业从机械厂开始赚外汇 > 第24章 工业明珠前期技术积累(2/5)
,也就是1982年10月,10-厂、北哈量具刃具厂、阿成继电器厂三个厂共同研制的,kha75-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成功落地,这台光刻机获得了当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科技工作一等奖。

    相比起前面几台光刻机,都是机电部组织会战和中科院齐力研究的成果,这台kha75-1显得有点接地气,因为它的研制单位是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和阿城继电器厂,充满了革命年代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台kha75-1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在指标上已经完全对标了隔壁日本的p500-f型。

    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正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大发展的年代。

    而当前世界光刻机技术最强的当属八大王国,于78半年研究出了4800dsw光刻机,而我国也不甘落后,在三年后的1985年,kha75-1落地仅仅三年,中科院45所就研制出了分步光刻机样,超过了kha75整整一代,性能指标直逼当时在光刻机领域如日中天的4800dsw光刻机。

    但没有人能想到,这台分步光刻机,不仅是华夏光刻机产业的标杆,同时却也是华夏光刻机产业的绝唱。

    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用市场换技术、用空间换时间,这本来是没错的,但是错就错在贸工技的路线挤压了自主技术的成长空间,许多国企纷纷转型,导致各大研究所各项正在研发的技术下马、项目停滞,涌现出一批“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人,很快这种思想占据了主流,导致国内大批正在研发以及有了一定成果的科研项目下马,其中就包括了光刻机项目。

    技工贸其中代表人物就有老柳同志的联想。

    当然现在还没有联想,至于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徐良不会去关心,如果滚滚洪流之下,联翔依然被中科院的科技人员创立,那么他希望可以改变其战略思想,坚持走倪老的科工贸路线。

    徐良能做的只有逆水行舟,坚持走任老的科研研发路线。

    夜深人静,徐良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实在睁不开眼,衣服都没脱,直接倒头在书桌旁边的床上就沉沉睡了过去。

    结果早晨五点就被一泡尿给憋醒。

    深度睡眠数个小时,徐良去露天厕解决了生理刚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