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良来说,是不管用的。
但是会让四个任务班的人很难受就是了。
毕竟他们不知道徐良的终极谋划。
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期。
与第一阶段最明显的界限,表现形式就是增加了一条实验规则。
【每个学生拥有给‘后黑板’观点贴点赞的权利】
【每人每天早中晚,分别拥有对五条观点贴点一次赞的权利,一天一共15次点赞的机会。】
【且根据实验组的后期统计,对点赞观点进行统计,前20名的观点贴有奖励,一个赞一分钱。】
规则是徐良定的。
专家组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资本介入传播领域,这个在国外很平常的现象。
毕竟国外每次大长老选角,都有资本的影子。
具体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实话专家组也想知道在华夏的体制下,会不会也向外国那样。
徐良的目的从来没有变,那就是对后世网络环境的模拟。
网红有一个是远远不够的,而是有成千万个。
比如他化身‘小鱼儿’的目的,只是在引导大家知道该怎么博取眼球、怎么走红。
他要批量‘造星’,制造第一批网红,成为流量焦点,从而进行引导,最终服务于他。
随着公布新的规则,【小鱼儿】瞬间成了名人,开始大量吸金。
点赞数量可是每天公布实时数据的。
每天成百上千的点赞量,虽然每个赞只有一分钱,但是数量一旦多了,吸金的速度,仍然震惊了所有的学生。
利益的驱使下,其中一些脑袋瓜聪明的普通人开始有样学样,纷纷开始模仿‘小鱼儿’的走红模式。
从六号开始,各个班级都有草根红人崛起,获得了不菲的点赞量。
流量焦点开始出现。
完全遵循了市场规律。
流量焦点的出现,在专家组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也就是与‘前黑板’并行的具有传播属性的生态链。
只可惜,专家组的几个学者的焦点都放在了前黑板‘传统媒体’的争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