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变成了无形的紧箍咒。
没有比较,很难看出高下。
……
当时睿士和港城,具有同等的经济规模,具有同样的区域经济地位,最奇妙的是,两地具有近乎相同的货币进化历史。
唯一不同的,是睿士没有经历1983年的港城式巨变。
他们坚守住了七十年代初实行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睿士将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坚持至今,睿士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睿士珐郎信誉日益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加强,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睿士得以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很遗憾,港城的命运多舛,港城于1983年选择了米元联汇制度,港城丧失了拥有一个主权货币的历史性机遇。
查阅睿士货币史,令人对港币扼腕叹息,1983年港城选择了固定联汇制度,港城与睿士分道扬镳,港城失去了货币主权,也同时失去了弥足珍贵的经济主体性。
港城失去了主体性,只能是看别人脸色吃饭的附庸经济体。
而1983年间,港城曾经试图建立具有主权意义的货币,却以失败而告终。港城现行的联汇制度,是一种代币发行制度。
准确地讲,今天的港币不过是一种米元兑换券而已。
历史地看,港城错过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一般而言,港城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采取与米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似乎无可厚非。
联系汇率制度,可以为港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交易结算工具。
这对于港城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联系汇率制度一向都是双刃剑。
它带给港城一定的方便同时,也带给了港城严重的问题。
首先,没有货币主权,就没有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
在刚性的联系汇率制度下,米元持续贬值,必然导致港城的持续通货膨胀。
港城的持续通货膨胀表现为房地产长期的畸形繁荣,可以说是一业兴旺,百业萧条。
任何一个社会,资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