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再次潜入了海底,而且这次携带了海底高清摄影设备,将海底的实时画面同步给船上的人看。唐曾再次来到了他挖的那个坑那里,此时海沙再次覆盖了他好不容易挖开的遗址一角,唐曾下手将海沙再次挖走,很快遗迹再次露出了它的一角。
在确认过位置没问题之后,唐曾他们便浮了上去,然后考古队再次开会研究起发掘方案,很快就拟定好了一份发掘方案——《海藻林海底遗址发掘方案》,发给了考古队的每一个人,唐曾也拿到了一份,唐曾看了一下,发现主要写了四个方面。
一、区域划分与标记
根据前期探测和测绘结果,将遗址划分为多个发掘区域,使用耐海水腐蚀的标记物(如特制金属杆或浮标)在海面上精确标记各区域边界,以便潜水员在水下能迅速定位并开展工作。
二、分层发掘
从遗址表面开始,以 02 - 05 米为一层进行逐层发掘。每层发掘过程中,先使用软质的、不会对文物造成损伤的工具(如硅胶铲或尼龙刷)小心清理海藻、淤泥等覆盖物,将清理出的物质通过专门的抽吸装置收集到水面船上,经过筛选和分析,保留可能包含考古信息的微小遗物。
三、文物提取
对于暴露的文物,依据其材质、大小和脆弱程度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小型且坚固的文物,如陶瓷碎片、金属小件等,可由潜水员使用密封的塑料采样袋直接收集;大型或脆弱文物,如木质结构、大型陶器等,则需先制作定制的支撑和保护框架,再将文物与框架整体提取,避免在提取过程中因受力不均而损坏。
四、特殊遗迹处理
若遇到如建筑基础、沉船残骸等特殊遗迹,先对其进行全面的三维测绘和记录,包括使用激光扫描仪获取精确的形态数据,然后根据遗迹的结构和稳定性,采用分割提取或整体套取的方法。对于结构复杂且脆弱的遗迹,可能需要搭建水下作业平台,以便考古人员能够精细操作并确保遗迹的完整性。
然而,当唐曾仔细审视完眼前的一切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疑虑:难道之前所做的那些准备工作都只是徒劳?在他看来,这座所谓的遗址大概率也就是一座神奇的石台只作祭祀之用而已,不太可能藏匿着珍贵的文物。当然,他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