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瑰质问宗楚客:“先帝的遗诏怎么能随意改变!”
宗楚客和韦温大怒,厉声斥责苏瑰,苏瑰害怕了,只好顺从他们,而建议相王任太子太师。
六月四日,韦后命人将中宗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到太极宫,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布中宗驾崩的消息,命全国举丧,百官为中宗守灵。同时宣布由她自己临朝主政,大赦天下罪犯,改年号景龙为唐隆。为安抚李唐宗室,韦后还提升相王李旦为太尉,改封雍王李守礼为庸王,寿春王李成器为宋王,以图安定人心。又任命韦温统率全国军队。
经过几天紧张的布置,韦后一党终于控制了局势,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虽然对中宗的死因仍有怀疑,但苦于没有证据,又忌讳韦氏集团强大,暂且都默不作声,一切听从韦后的安排。局面暂时平稳了一下,这使韦后的党徒们更加猖狂。
韦后安排羽林军控制了相王府、太平公主府。而却把集庆坊置之脑后,曾有大臣进言,劝韦后当心相王的几个儿子,她不听,反而耻笑地说:几个楞头青能干什么?
也许她无暇顾及,或者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匆匆忙忙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天真的韦后,是个胸大无脑的女人,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易地夺得政权,在宗楚客、韦温、上官婉儿等人的谋划下,她已经被眼前的胜利假象冲昏了头脑。
就在李隆基悄悄谋划政变的时候,本来属于韦皇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原本就是李隆基的密友,多年来他一直隐藏在武三思和韦后的亲信之中,官任兵部侍郎。他提醒李隆基,形势紧张,政变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亏一篑。
李隆基听了崔日用的话,暗中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崔日用及时通报,深明大义,如果他把掌握的情况报告给韦皇后,自己的脑袋早就跟脖子说再见了。
有道是“当局称迷,旁观必审。”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说的对,政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可是,要发动政变,总要先评估一下风险指数吧!这场政变有没有风险呢?风险太大了。把双方力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韦皇后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她有舆论优势。她已经立了中宗的小儿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