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情况,李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他记得在他前一世的记忆中,中国的第一个现代温棚由山东三元朱村的一位名叫王乐义的党支部书记研发并普及。
现今年份虽仅有1975年初,即便有人知晓部分与此相关的技术,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当李安然将其介绍给重要的领导层后,他自然成为了推广此项技术的关键人物。这个“开创者”的称谓,如果李安如有意愿涉足政界,足以成为其事业起步的良好平台。
事实上,在私人会谈中,最高领导不止一次考虑过将李安然委派至基层,任命为某村的领军人物,旨在通过这个机会充分发挥他的潜力。但最后这一决定未能付诸实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领袖夫人的好意规劝,她觉得李安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牺牲和分离,再次将其置于异地任职对他个人及其家庭均非最佳选择。而且,领袖本人也希望保留在闲暇时有人陪同对弈的美好时光。诚然,这种娱乐活动并不是高层领导关心的主要内容,然而他深知李安然过去两年中频繁往返各地,导致了家人之间的团聚时刻寥寥无几。
李安然年方二十(虚岁),新婚后不久即与配偶共赴东北农村地区,致力于促进当地的发展。鉴于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按照现行规定早已具备调回首都工作的条件。但他依然决定继续驻留东北,矢志完成使命而非半途而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志力呢?
那是一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体现!
在这样的条件下仍旧要求人家离开家园,的确有些不太人道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安然每天都在三点之间来回奔波:自己家、轧钢厂、大领导家。他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的:在大领导家照料大棚里的蔬果和鱼菜共生系统,在轧钢厂监督新车型的研发和生产,同时还要抽空在家忙活家里的事务,并时常参加一些社交聚会,这样的生活让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大棚中的蔬菜和瓜果生长得非常好,鱼菜共生系统的植物和鱼群也是如此,而那些种植在地上的牧草更是茂盛。现在大领导的妻子还多了一个日常任务:捡鸡蛋。即便是冬季,由于大棚内的温度远高于外界,母鸡们的产蛋率也丝毫未减。不仅如此,大棚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有充足的食物和偶尔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