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冬季寒冷的问题非常突出。幸亏民众的呼吁引起了重视,这种偏差得到了迅速纠正。基于整体城市的规划,很快提高了住宅建筑的标准。
这个时期的住宅包括单元式、短外廊式、长外廊式、内庭院式、复式以及 院落式等多种形式。多为四层或五层,既有平顶也有坡顶。进入60年代初,北京市内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生活社区。例如,虎坊路小区采用了成街成片结合、高密度多层的设计;和平里小区则是设施齐全、商业沿街布局、绿化环境优美的典型代表;水碓小区布局活泼、道路曲折;龙潭小区结合工业化装配式大板住宅的特点,力争每户都朝阳。可以说,李安然所提及的宿舍楼、连排楼房以及公寓楼,其实并不新奇。事实上,北京市已经出现了别墅式的小区,特别是高级官员所在区域,更非普通的别墅区。没有足够的背景仅凭经济实力是无法入住的!
根据李安然了解到的情况,自从那场运动开始后,北京市的统一建设工作基本陷入停顿。住宅建设更多转向零星分布的形式,在市区内采取“见缝插针”的方法进行住房建设,以期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甚至填平了金鱼池,建设了一些简易楼房。根据张振华的描述,当时的简易楼每个单元的建筑面积大约在32到34平方米之间,采用三层砖混结构,预制25厘米厚的凹形楼板,外墙厚24厘米,层高27米。没有窗帘、暖气、煤气及室内卫生间设施,用水需要按楼层分配,整体居住体验极差,引发了广泛的民众不满。
此外,李安然从他人处得知,75年北京市计划重点推进前三门大街南侧的住宅建设项目。该项目以住宅建设为主体,同时配套有满足居民生活的商业、服务、教育、医疗以及各种市政基础设施。这被视为自1949年以来北京市最大规模、拥有最多高层建筑的项目。为了获取更多信息,上班后李安然开车接上他的妻子们一同前往高级领导家中用餐。抵达目的地后,李安然首先介绍了秦岭和英子给领导夫人沈丹萍,随后利用毕彦君下班的时间与其进行了会面。
“安然,你对前三门大街住宅楼的改造计划感兴趣?”领导并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之前我已经接到了你父亲的电话,他提到厂里的职工住房问题需要解决,看来这都是拜你所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