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没啥事,田里的活暂时干完了,省农科院的人下午才来,于是苏豫睡了一个懒觉。
说是睡懒觉,其实是空间里的庄稼都成熟了,他正好趁着这个时间,把空间的农场给收拾一下。
二十亩的水稻收获了大约18吨稻谷,他特意选用的是前世他自己公司的“苏氏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
这个品种在苏豫前世的公司里,是作为高产一季水稻品种培育的。
由于空间的特殊性,这个品种的水稻亩产达到了900多,接近1000公斤,如果加工成成品大米的话,也能达到700公斤左右,整精米率达到70以上。
之所以选这个品种在空间里种植,是因为这个品种也比较适合元宝大队这个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种植。
18吨稻谷,他只加工了3吨,最后按50公斤一袋大米包装,收进成品仓库40袋,合计2000公斤大米。
其余15吨稻谷,他全部作为种子储存了起来备用。
其它田里的小麦和玉米也是同样处理,加工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作为种子进行了储存。
他种的红薯品种是“元宝红薯”,成品与之前泉水灌溉出来的“泉水红薯”确实不太一样,“元宝红薯”略显细长,口感比不上“泉水红薯”的细腻,甜糯度倒是差不了太多。
不过“元宝红薯”才算是比较正常的品种,“泉水红薯”的口感太过于逆天了,生吃的感觉竟然有点像后世一种叫“雪莲果”的水果。
所以以后就是卖红薯,他也只会出售“元宝红薯”,“泉水红薯”是不打算再卖了,留着自己慢慢消化吧。
至于省农科院留存的几千斤“泉水红薯”,也不是太大问题,让他们作为一个优质样本去研究也不是什么坏事。
一个新品种的出现,很多时候和特殊的地质条件、土壤条件、空气情况和温湿度都有很大关系,往往有些特别的农作物可能就只能出现在很小的一块区域里,离开了这个区域,无论怎样都种不出来,这也是很神奇、很玄学的一件事。
分别拥有了十几吨的稻谷、小麦和玉米种子以后,苏豫便安心了许多。
第二波种植的,就换了大豆、棉花、甘蔗和甜菜这几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