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混子”了,但这当“混子”可真是不好当,因为我脚肥,正好前面磨小拇指,后面磨脚跟,但我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硬是坚持了两个学期,后来实在挺不住放弃了。其实这也不能怪我,实在是当时街上卖鞋的地方都卖这种鞋,这豆豆鞋在整个东北已经是一种“潮流”了。那些“大哥”都穿豆豆鞋,不穿“豆豆鞋”就不能称作“大哥”,那肯定有人问了,那没有不穿豆豆鞋的“大哥”吗?别说,还真有,后文提到的“大哥”傅士仁,就和我一样,脚肥,穿不了豆豆鞋,当然这是后话了。
说完豆豆鞋和“大哥”,肯定有人问了那“大哥”身边得有小弟,没有小弟啊,没有小弟咋能有“大哥”。别急,接下来讲讲他们。其实,学校里这群“大哥”敢在学校里呼风唤雨,是因为他们外面有人,有的是自己家里有在外面混社会的,有这种比“大哥”还厉害的大哥大。没有这种亲哥的,就得在外面自己认大哥了。那时候流行认大哥,出去混社会没个靠谱的大哥罩着,咋混。俗话说,常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有个好“大哥”,就是脸面,所以在当时,那些有“大哥”的混子出去,都要提一句我“大哥”谁谁谁,这样别人就会对你特尊重。在那时候的学生们中,一个“大哥”远比你有一个好成绩重要的多,学生们之间攀比的也不是学习,是“混”的咋样,这个“混”不是爹妈嘴里说的那个工作和事业类的东西,是你在学校里认识谁,社会上认识谁,以及别人听没听说过你,认不认识你。我初一第二学期的时候,就因为不懂这些,被两个同学嘲笑了整整一个月。整整一个月啊,那心情,哎。话又说回来,认完校外的大哥是为了让自己混得好,所以回到学校里就可以给别人当大哥了,只不过这样的大哥再收的小弟,出去提“大哥”名号时就要低一档了。所以这些所谓的“大哥”也是人家的小弟,正所谓“大哥”上面有大哥,大哥上面还有“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