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挨饿,你们着急是人之常情。但大家都在受苦,都在排队等待。如果人人都插队,这放粮还怎么进行下去?你们放心,粮食会足够发放到每一个人手中。现在,你们回去好好排队,很快就能领到粮食了。”
这几个男子听了杨玉环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乖乖回到队伍中重新排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百姓领到了粮食。他们带着粮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纷纷向官员和士兵们道谢。“多谢陛下!多谢娘娘!”“多亏了朝廷,我们一家老小才有救了!” 百姓们的感激之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放粮点的上空。
在各个放粮点,官员们一直忙碌到日落西山,才将当日计划发放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虽然疲惫不堪,但看到百姓们领到粮食后的喜悦,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
开仓放粮的行动持续了数日,长安城的百姓们都陆续领到了救命的粮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们的燃眉之急,更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和温暖,为后续组织百姓参与城市重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开仓放粮只能解一时之急,要让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给他们提供生计。杨玉环又向李隆基提议:“陛下,咱们可以组织百姓参与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份报酬,这样既能解决生活困境,又能加快长安的重建速度,一举两得。”
李隆基听后,眼前一亮:“爱妃此计甚妙!只是这具体该如何组织呢?”
杨玉环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咱们先让各坊的里正去统计百姓们的技能和特长。有木工手艺的,就安排去修复房屋;有力气的,就让他们帮忙搬运建筑材料。再设立专门的工钱标准,按劳分配。工钱标准要合理,既能让百姓们觉得付出有回报,又不能超出咱们的承受范围。我看,可以参考以往长安城类似工作的工钱水平,再结合如今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李隆基点头赞同:“爱妃考虑得周全。此事就交给你和高力士去办,务必把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妥当。”
于是,杨玉环和高力士立刻忙碌起来。他们先是召集了各坊的里正,详细地说明了招募百姓参与重建的计划。“各位里正,此次重建关乎长安的未来,也关乎百姓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