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杨玉环重生之锦绣大唐 > 第265章 民间教育关注(3/6)
办法。

    “诸位,如今我大唐民间教育状况堪忧,众多孩童因贫失学,或是接受的教育十分有限。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局面。” 杨玉环神色凝重地对众人说道。

    一位官员皱着眉头,说道:“娘娘,改善民间教育,谈何容易啊。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修建学校、购置书籍和聘请教师。而且,各地情况不同,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杨玉环坚定地说:“这些困难我都知道,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退缩。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资金方面,我们可以向朝廷申请拨款,也可以鼓励富商们捐资办学。对于各地的情况,我们可以先进行详细的调研,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方案。”

    接着,大家开始讨论具体的措施。有人提议,可以在各地设立官学,由朝廷出资聘请教师,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有人则建议,编写适合民间孩子的教材,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要加入算术、农业、手工艺等实用知识。

    “编写教材确实很重要,但我们也要考虑到教师的问题。目前民间的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来教授这些新的课程。” 一位学者说道。

    杨玉环点点头,说道:“这一点我也想到了。我们可以在长安设立一所师范学院,专门培养民间教师。选拔一些有学识、有爱心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教学方法和各类知识,毕业后派往各地的学校任教。”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初步制定了一些改善民间教育的计划。但杨玉环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改变民间教育的现状,还有许多细致且艰难的工作要做。

    她首先从最基础的资金筹备入手。一方面,她亲自撰写奏折,向李隆基详细阐述民间教育的现状以及改善的紧迫性,言辞恳切地请求朝廷增加对民间教育的财政拨款。在奏折中,她写道:“陛下,民间乃我大唐之根基,民间孩童皆为国家未来之栋梁。然如今民间教育凋敝,众多孩童因贫失学,长此以往,国之根基恐受动摇。望陛下能拨出专款,用于修建学堂、购置书籍、聘请良师,以解民间教育之困。” 李隆基看过奏折后,被杨玉环的一番苦心所打动,当即表示会考虑增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