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令一边指挥着,一边干劲十足地说道。
而那些开办职业学堂的民间人士,在得知税收优惠政策后,心中的顾虑顿时消散了许多。一位开办纺织学堂的李师傅兴奋地说:“原本担心办学成本太高,难以维持,现在好了,朝廷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我们轻松了不少。我一定要把这纺织学堂办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纺织人才。”
社会贤达们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办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长安的一座富商府邸里,富商王老爷正与家人商量着捐资事宜。“如今朝廷如此重视民间教育,还为捐资者立碑铭记,这是好事啊。我们也该为那些孩子出份力。” 王老爷一脸郑重地说道。
家人纷纷表示赞同,最终,王老爷决定捐资一万两白银,用于兴办一所义学。当他将捐资的消息上报给朝廷后,很快便收到了朝廷的表彰文书,这让王老爷倍感荣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朝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间教育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一所所崭新的义学在各地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整齐的桌椅前,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职业学堂里,学生们跟着师傅们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木工、铁匠、纺织等技艺在他们手中传承和发扬。
而那些捐资者的名字,也被刻在了一块块石碑上,矗立在学堂的显眼位置。这些石碑,不仅是对捐资者善举的铭记,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民间教育贡献力量。
杨玉环看着民间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蒸蒸日上,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将继续努力,为大唐的民间教育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