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凝重,她知道,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阻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于是,她立刻召集了相关的学者、教师和工匠,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于宫廷学堂算术教学与实际商业脱节的问题,一位学者提出:“娘娘,我们可以组织皇室子弟到长安的集市去,让他们亲身参与一些商业交易,如买卖货物、核算账目等。这样,他们就能对商业逻辑有更直观的理解,再学习算术时,就能事半功倍。”
杨玉环点头表示赞同,说道:“此计甚好。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商人到宫廷学堂来,为学生们讲述他们的商业经验和故事,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商业运作。”
针对民间义学教材内容偏难的问题,编写教材的学者们表示:“娘娘,我们会对教材进行再次修订,简化一些过于复杂的内容,多加入一些贴近乡村生活的例子。比如,在算术教材中,可以用计算农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例子,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而对于职业学堂设备老旧的问题,杨玉环果断下令:“朝廷拨出专款,为各地职业学堂购置先进的设备。同时,鼓励工匠们对设备进行改良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在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后,杨玉环又将目光投向了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她深知,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于是,她决定在宫廷和民间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的比重。
在宫廷学堂,她规定每天都要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品德高尚的夫子为学生们讲述古代圣贤的故事,教导他们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为贫困百姓捐赠衣物、帮助修缮公共设施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善良和奉献的意义。
在民间义学,她要求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元素。比如,在讲解诗词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强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除了品德教育,杨玉环还关注到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她发现,虽然义学在各地纷纷建立,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仍然无法顺利入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下令在这些偏远地区设立流动学堂。由朝廷选派优秀的教师,带着教学用具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