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蔓延。许多百姓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拖家带口,踏上逃亡之路。他们扶老携幼,背着简单的行囊,向着内地艰难前行。一路上,风餐露宿,缺衣少食,许多人在途中病倒,甚至失去了生命。
在一条蜿蜒的山路上,一群难民正艰难地行走着。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年幼的孩子。孩子因为饥饿,不停地哭闹着,母亲满脸泪痕,却无能为力。她只能一边轻声安慰着孩子,一边加快脚步,希望能早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疲惫与饥饿让她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她的身体也开始摇摇欲坠。
而在大唐的朝堂上,面对突如其来的边关危机,大臣们纷纷建言献策。“陛下,当务之急是立刻调遣大军,前往边关御敌。” 一位武将大声说道。
“不错,必须给突厥和吐蕃一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我大唐不是好惹的!”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李隆基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朕即刻下令,调集四方大军,奔赴边关。务必将外敌驱逐出境,保我大唐百姓平安!”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调兵遣将虽为当务之急,但也需谨慎行事。突厥与吐蕃联手,实力不容小觑。我们应制定周全的战略,不可贸然出击。” 一位文官忧心忡忡地说道。
“而且,战争一旦爆发,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我大唐刚刚在民生改善上取得一些成果,若因战争而前功尽弃,实在可惜。” 另一位大臣补充道。
朝堂上,支持出兵和主张谨慎应对的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这一决策关乎大唐的生死存亡,必须慎重考虑。
而此时,杨玉环也得知了边关战事的消息。她心急如焚,立刻来到了朝堂之外。在偏殿中,她见到了李隆基。“陛下,边关战事吃紧,臣妾虽为女流之辈,但也愿为陛下分忧。” 杨玉环神色凝重地说道。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眼中满是忧虑:“爱妃,如今局势危急,朕实在是忧心忡忡。这突厥与吐蕃联手,朕担心我大唐将士难以抵挡。”
杨玉环轻轻握住李隆基的手,说道:“陛下,切勿慌乱。我大唐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将士们更是英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