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的声音中带着疲惫和无奈。
就在这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杨玉环身着一袭华丽的宫装,步伐沉稳地走进朝堂。她的发髻高挽,珠翠摇曳,面容端庄而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
“陛下,臣妾听闻边关战事,心中忧虑万分,特来为陛下分忧。” 杨玉环微微欠身,声音清脆而柔和,却在这空旷的朝堂中清晰地回荡着。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爱妃,如今朝堂之上争论不休,朕实在难以抉择。你且说说,该当如何是好?”
杨玉环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大臣,微微颔首示意后,缓缓开口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臣妾以为,求和与迎战,皆有道理,但也都有弊端。求和,虽能暂避锋芒,却难以服众,且边疆百姓将继续受苦;迎战,虽能扞卫尊严,却风险重重,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此处,杨玉环稍作停顿,目光在主张求和与主战的大臣们脸上一一掠过。她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指责,只有满满的理解与包容,这让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不自觉地安静下来,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后宫宠妃,期待着她接下来的话语。
杨玉环轻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臣妾以为,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和吐蕃,与其谈判,拖延时间,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底线。使者需得智勇双全、能言善辩,在敌营中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尽量为我大唐争取有利的条件。”
她微微侧身,对着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说道:“大人,挑选使者一事至关重要,切不可马虎。此人不仅要熟知两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局势,更要有临危不乱的胆识和随机应变的智慧。” 官员连忙点头,将杨玉环的话铭记于心。
“另一方面,暗中加紧调兵遣将,加强边防防御,做好迎战的准备。” 杨玉环的语气变得坚定有力,“我大唐军队素有威名,将士们皆是忠勇之士。但面对两大强敌联手,我们更要谨慎行事。需重新审视边防布局,加固城防工事,储备充足的粮草和兵器。同时,选拔有勇有谋的将领,制定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确保在战场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说到军事部署,杨玉环看向几位武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