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周遭的世界,无论是农耕器具的革新、商贸往来的拓展,还是外交局势的复杂多变,都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此时,这些仅停留在故纸堆里的知识,面对如此迫切的时代需求,无疑显得捉襟见肘,远远不够。大明王朝,这艘在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的巨轮,若要在未来那充满变数的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就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航行的船只需要坚固的风帆与可靠的舵手一般,急需具备多元知识、创新思维与开阔视野的人才。
于是,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想法,仿若一颗在黑暗中悄然破土的种子,在林墨的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 于京城之中,创办一所风格迥异的书院。这所书院,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运作,广纳天下有志学子,不论其出身贵贱、家境贫富,皆能在此找到一片成长的沃土。书院将倾尽全力,为国家悉心培育栋梁之材,让这些人才如璀璨星辰,照亮大明前行的道路 。
林墨深知此事意义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精心准备一番后,便郑重地上奏朱元璋。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创办书院的初衷、规划与愿景。朱元璋听完,手抚胡须,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爱卿此举,着实是利国利民的上佳之策。我大明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能借书院之力,培育出一批有真才实学、能担大任之人,必定能助力国家走向昌盛繁荣。朕准你所奏,所需的一切资源,朕自会全力支持,你只管放手去做。”
得到皇帝的应允,林墨心中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澎湃。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人才济济、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心中阴霾瞬间被一道明亮的曙光驱散。他深深明白,这份应允不仅仅是皇帝对他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当下,他来不及有丝毫的懈怠与停歇,如同奔赴战场的将士,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坚定的决心,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书院的筹备工作之中。每一个细节、每一项任务,都在他的脑海中反复推演,他深知,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书院的未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培育大业 。
选址一事,林墨极为慎重,深知这一步关乎书院未来的学风与气象,丝毫马虎不得。那些日子里,他不顾京城的烈日炎炎,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