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一片繁忙的都市景象。空调房内,冰凉的风扇叶片与阳光角度交替切割出细长的光带。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种子,那是一颗特殊品种高粱,据说可以在干旱条件下快速生长。
“还早子呢。”他自言自语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种子。三年的规划终于到来了,这一天,他要重新见面:“这是‘绿水青山’农场的第一日,您好。”
教育中心里已经开始涌入第一批来参观的学生和农业从业者。他们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书包与种子袋碰撞出清脆的声响。老师们按照李强设计的提纲,正在引导学生进行田间观察。一群兴奋又紧张的面孔在教室里左转右转,摄像机的滴哒声与讲台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同学们,你们看这里。”一位老师指着麦田,“这是传统种植时会出现的‘飞线’现象,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们安静下来,有人提出:“是因为授粉次数不够?”
李强站在走廊的一隅,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办公桌上的相框。那是他和团队成员纪念当初在这片土地上开垄时拍的合照,背景是一片被翻掘出的干涸的土地。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学室,在黑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一个男生举起手:“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何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差距如此巨大?”
“因为不只是关于作物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土地、水资源、气候甚至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听过这句话,李强想起多年前在西部当地见到的情景,那里的人们宁愿种一些营养单一的杂粮,也不愿意尝试高价值作物。
他走到窗边,看着教育中心后面翻新的田埂。一群孩子正在用彩笔画出他们认为最理想的农业场景:飞行器在云端监测植物健康,有机质肥土滋养庄稼,雨水收集系统将天然资源回收利用。
这大概是李强和团队每天讨论时总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如果我们想改变现状,就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他常这样说。那句话让他的老伴王晓敏头也不抬地应:“那不就是你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话吗?”
午餐时间,李强和团队聚在一起。桌上摆着一盘新制的有机面筋汤,用的是农场自产的青豆、高粱和胡萝卜。王晓敏夹了一块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