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机会。&34;马克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后说,&34;您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让这项技术在欧洲落地生根。&34;
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李强和他的团队多次往返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在柏林郊外的一个现代化温室里,他们开始了本地化种植实验。
然而这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气候、水质等环境条件的不同,最初的一些试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团队成员们夜以继日地调整培养液的配方,优化光照系统,测试不同品种作物的适应能力。
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马克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34;如何在保持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34;
李强陷入深思。他回想起当年在中国航天中心参与空间站种植项目时遇到的挑战,那时资源的极度匮乏迫使他们必须找到效率最大化的方法。
三天后,他在团队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调整植物支架之间的间距优化光照利用效率,同时引入一种新型传感器实时监控系统的各项参数,以实现自动化的精准管理。
这个方案得到了马克的高度评价:&34;李强,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中,您展现出了与中国航天工程一样出色的智慧!&34;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团队一步步完善了种植系统。温室内的蔬菜长势喜人,各种数据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34;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34;马克站在温室内,看着茁壮成长的绿色植物,眼中充满了自豪,&34;这不仅是我们公司的一次成功转型,更是欧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4;
就在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李强也收到了来自多国的合作邀约。他的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认可,从南美洲到非洲,再到中东地区,许多国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一天,当李强又一次站在莱比锡的博览会会场时,他望着展台上那些绿色的生命,脑海中浮现出十二年前那个在太空站种下第一株植物的情景。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让农业摆脱对土地和自然条件的依赖,为人类创造更加丰富的食物资源。